三个月跨考中国人大:(1)方法论
这篇文章所讲的方法是我能成功考上的关键,它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,但直接看后半部分可能不大容易理解,所以我在前面写一下前期铺垫,不过纯属花哨的小技巧,无须深究。
备考有好多令人头疼的地方,首先就是找个地方学习,总觉得在一所大学里说这话是不是有点“讽刺”意味。教学楼里几间考研自习室人满为患,只能找没课[……]
这篇文章所讲的方法是我能成功考上的关键,它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,但直接看后半部分可能不大容易理解,所以我在前面写一下前期铺垫,不过纯属花哨的小技巧,无须深究。
备考有好多令人头疼的地方,首先就是找个地方学习,总觉得在一所大学里说这话是不是有点“讽刺”意味。教学楼里几间考研自习室人满为患,只能找没课[……]
构建拾忆笔记的时间线:
7月2日 我决定摆脱以往的思路,重头开始,构建新的拾忆笔记
7月26日 采用 “定量思想” 开始构建GREKit,8月9日加入句子Kit模块。
8月20日 加入例题Kit模块,这个时候,我对 “例题” 的复习方式没有正确的认识,只求混个“脸熟” ,认为将题目看一看,想[……]
起始于去年10月中旬,至今年1月末,总计使用3个多月时间(之后手机丢了-.-,图片没了,没了。。。没了-.-)
从录入科目中挑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写写使用感受:
1.结构力学
录入内容以经典试题为主,外加少量公式,
试题部分多数复习超过2次后就不愿复习了,
因为体量大,复习一次时间太长=.=[……]
一学期过后,有点怅然有所失的感觉,于是打算寒假先把下学期的课程学一学:)
四年以前,我看到有个高手一年搞定了MIT33门课程,很是厉害,
当时看人家的博客看了好几遍,没看懂,可能是和人家差距太大吧(不过印象尤深的是一个叫”费曼原理”的东西)
后来我多次尝试自学,但不得方法,成果寥寥,直到在An[……]